台灣綜合格鬥運動近年來蓬勃發展,從素人到職業、從地方到國際,各層級賽事百花齊放。本文將全面介紹台灣主要的 MMA 綜合格鬥賽事體系,包括最受矚目的拳願明星格鬥賽(FOF)、話題性十足的拳上系列、以及各地方性格鬥賽事,為格鬥迷與有志參賽者提供最完整的賽事指南。
台灣MMA綜合格鬥賽事發展過程
綜合格鬥賽事體系的建立
台灣 MMA 賽事體系正逐步成熟,形成了多層次的競技平台。從業餘到職業、從地方到全國,各級賽事相互補充,為選手提供完整的成長路徑。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的成立,更讓台灣格鬥運動與國際接軌,採用 IMMAF 國際業餘格鬥組織與 UFC 的競賽規則,並於 2023 年加入 AMMA 亞洲格鬥協會,目標推動格鬥運動進入亞運會。
這個體系的建立不僅提供選手展現實力的舞台,也培養了專業的裁判、教練與行政人員。賽事的規範化與專業化,讓參與者更有保障,觀眾也能欣賞到更高品質的比賽。
拳賽觀眾逐漸擴大:數千到破百萬
隨著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,台灣格鬥賽事的觀眾基礎快速擴大。從早期的小眾運動,到現在動輒數千人現場觀賽、線上直播觀看人次破百萬,顯示市場潛力巨大。特別是結合網紅文化與娛樂元素的賽事,成功吸引年輕族群關注。
企業贊助也逐漸增加,從運動品牌到科技公司,越來越多企業看好格鬥運動的發展前景。這不僅提升了賽事的製作水準,也讓選手有更好的收入保障。
拳願明星格鬥賽(FOF):台灣格鬥的領頭羊
FOF的崛起與發展
拳願明星格鬥賽是台灣首創的素人格鬥賽事,推動格鬥運動的發展,為格鬥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示技藝和提升實力的平台。自成立以來,拳願已經成功舉辦了 20 屆大型賽事,吸引了數以千計的選手和觀眾參與,並在各大影音平台上獲得數千萬的點閱次數。
FOF拳願 不僅是比賽平台,更發展成為台灣第一個原創格鬥IP。以「拳擊結合信仰」為主題,推出各式周邊商品,包含服飾、配件、生活用品等,成功建立品牌形象。其商品設計融合街頭潮流與拳擊元素,深受拳擊迷與潮流人士喜愛。
賽事規模與特色
拳願 FOF 每三個月舉辦一次大型賽事,在全台各地巡迴舉行。第 22 屆更與高雄 Taiwan Tattoo Convention 合作,首次將八角籠擂台搬進高雄展覽館,展現跨界合作的創新思維。賽事規模從早期的小型活動,發展到現在動輒數千人的大型賽會。
賽事的特色在於給素人選手機會,許多選手從這裡起步,逐步成長為職業選手。FOF 也注重娛樂性,經常邀請知名選手對戰,如 李育昇 vs 金鋼刀 等話題性十足的對戰組合,吸引大量關注。
選手培育系統
目前選手報名已超過數千位,拳願也不停的在這之中發掘下一位明星選手,並規劃在未來舉辦國際大型拳賽,增加台灣格鬥在世界的能見度。拳願 FOF 建立了完整的選手培育系統,從新手訓練營到進階培訓,提供系統化的成長路徑。
賽事設有豐厚的獎金制度,特別是「最速KO」等特別獎項,激勵選手展現最佳表現。同時,FOF也協助優秀選手獲得贊助,建立個人品牌,為職業生涯鋪路。
拳上系列:網紅格鬥的新趨勢
拳上 2023 的轟動效應
《拳上2023 終於之戰》(英語:The Cage 2023),台灣拳擊賽事,於 2023 年 7 月 5 日在台北小巨蛋舉行,由加密貨幣公司 JPEX 主辦,鍇睿行銷承辦,「館長」陳之漢則擔任賽事顧問及總教練。
這場賽事創造了台灣格鬥史上的多項紀錄。《拳上》的主要對決為香港「富四代」鍾培生與網路紅人Toyz(劉偉健)之對決,兩人曾經因電競合約問題多次對簿公堂。鍾培生及 Toyz 分別獲得 1000 萬及 300 萬港元的拳酬獲邀出戰。如此高額的出場費在台灣格鬥史上前所未有。
跨界對戰的娛樂性
其餘對戰組合包括組合「反骨男孩」孫生對戰網紅小哥哥艾理、健身網紅 Peeta 葛格對戰台饒歌手 6yi7、職業女拳手王靖欣對戰林品足、以及泰拳選手王郁人對戰澳門微辣演員 Black Joe。這種跨界對戰模式,成功吸引不同領域的粉絲關注。
表演嘉賓包括玖壹壹、高爾宣、五堅情、郭書瑤及樂天女孩等。結合音樂表演與格鬥賽事,創造全方位的娛樂體驗,突破傳統格鬥賽事的框架。
商業模式創新
賽事除了實體票,亦於中華電信Hami Video「C@T網紅館」提供付費線上觀看等的多元化的收入來源,包括門票、線上直播、周邊商品等,展現了格鬥賽事的商業潛力。
這種模式雖然引發正統格鬥界的爭議,但不可否認地擴大了格鬥運動的受眾群體,讓更多人認識並關注這項運動。
國際格鬥賽事的台灣連結
ONE Championship的亞洲舞台
ONE Championship 作為亞洲最大的 MMA 組織,定期有台灣選手參賽。
黃育仁(Jeff Huang)是近年最為人熟悉的華人 MMA 拳手之一。他原本從事安穩的金融業當分析師,但為了實現自己對武術的熱情和興趣,他毅然辭去工作,即使「這幾年來賺的錢,比我那時候一個月賺得還少」,但仍全心投入 MMA 訓練當中,最後更成為職業拳手。
台灣選手在 ONE Championship 的表現,不僅提升了個人知名度,也讓國際看見台灣格鬥實力。這些選手的經驗與技術,回流後也帶動了台灣整體格鬥水準的提升。
UFC的最高殿堂
雖然目前台灣尚未有選手正式登上 UFC,但這仍是許多台灣格鬥選手的終極目標。透過與 UFC GYM 的合作,台灣選手有更多機會接觸國際級的訓練方法與理念。
UFC 在台灣的轉播與推廣,也培養了大量的格鬥迷,為本土賽事奠定觀眾基礎。許多台灣選手也透過參加國際訓練營,爭取進入UFC的機會。
地方性格鬥賽事體系
全國綜合格鬥錦標賽
由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主辦的年度賽事,是台灣最具規模的業餘 MMA 比賽。分為青少年組、成年組、女子組等,採用業餘規則(禁止肘擊、限制地面打擊),為新手選手累積經驗的重要平台。
這項賽事的重要性在於其官方性質,優勝者有機會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事。同時,也是選手從業餘轉職業的重要跳板,許多職業選手都是從這裡起步。
各縣市盃賽
地方政府或體育會舉辦的區域性比賽,雖然規模較小,但參賽門檻較低,適合首次參賽者。這類比賽通常結合地方特色,如結合觀光推廣、青少年體育發展等目標。
縣市盃賽的意義在於普及化,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格鬥運動。同時也發掘地方人才,為台灣格鬥運動的基層發展貢獻力量。
館際交流賽
各訓練館自行舉辦的友誼賽,氣氛輕鬆,規則彈性。重點在於技術交流與經驗累積,輸贏並非最重要。這類比賽經常結合研討會、訓練營等活動,促進 MMA 社群發展。
館際交流賽扮演著重要的橋樑角色,讓不同道館的選手互相切磋,也讓教練們交流訓練方法。這種非正式但頻繁的交流,是台灣格鬥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力。
特色格鬥賽事
主題性賽事
近年來出現許多主題性賽事,如女子專場、青少年錦標賽、老將復出戰等。這些特色賽事針對特定群體,創造差異化的觀賽體驗。
例如,女子格鬥賽事的興起,不僅展現女性在格鬥運動的實力,也吸引更多女性觀眾與參與者。青少年賽事則著重教育意義,培養下一代的格鬥選手與武德精神。
跨界合作模式
如拳願 FOF 與紋身展的合作,將格鬥賽事帶入不同的場域與觀眾群體。這種跨界合作不僅擴大影響力,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。
音樂節結合格鬥賽、潮流展覽加入格鬥元素,這些創新嘗試都顯示台灣格鬥賽事的多元發展可能。跨界合作也帶來不同領域的資源與創意,豐富賽事內容。
線上與實體結合
疫情加速了線上直播的發展,現在幾乎所有賽事都有線上直播選項。透過付費直播、打賞機制、線上投注等,創造新的收入來源與娛樂方式。
綜合格鬥的黃金時代
台灣綜合格鬥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時期。從拳願明星格鬥賽的扎根深耕,到拳上系列的話題創造,從地方賽事的普及,到國際舞台的嶄露頭角,每個層面都展現蓬勃生機。
賽事的多元化反映了市場的成熟,不同定位的賽事滿足不同需求。專業競技與娛樂表演並存,傳統武術與現代格鬥交融,這種多元共存的生態,是台灣格鬥運動的特色與優勢。
面對未來,台灣格鬥界需要持續創新與突破。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接軌國際,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不忘運動初衷。每一場賽事都是一次展現,每一位選手都是一個故事,每一位觀眾都是這個產業的支持者。
無論是追求競技巔峰的職業選手、享受訓練過程的業餘愛好者、熱血沸騰的現場觀眾,或是透過螢幕關注的粉絲,大家都是台灣格鬥大家庭的一份子。讓我們一起見證並參與台灣格鬥運動的輝煌未來,在八角籠內外,寫下屬於這個世代的格鬥傳奇!
				


